更新时间:2025-07-25 14:57:10 | 浏览次数:2398
广州6月8日电(张璐)6月8日,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文创+”竞赛(以下简称“比赛”)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比赛现场,中山小榄“石硖龙眼”文创、汕尾海丰化“贝”为宝潮玩、四会黄田“橘小糖”IP、韶关仁化“印象恩村”文旅画册、潮州金石非遗“潮雕”……一件件“乡潮”文创亮相。
记者:2017年12月,联合国宣布将2021年至2030年确定为“海洋十年”。目前“海洋十年”的实施进程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果?
在“陶都”,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模式深深吸引了外国友人。“我从没想到中国的陶瓷文化如此悠久和丰富。”塞浦路斯能源局局长瓦尔纳瓦斯表示,“陶瓷博物馆的展品,让我不仅了解了中国陶瓷的发展历史,还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这对我们国家的文化建设有很大的启发,我们应该加强对自身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我们的文化。”
此外,陈茂波还提到,他日前出席内地企业小红书香港办公室开幕典礼。小红书首次在内地以外设立办公室便选择落户香港,再次印证内地优质企业通过香港走向国际这一发展模式。(完)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校长刘昌胜表示,“古建筑进高校”为学校创造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古建筑保护与研究的新契机,拓展了文化育人的新平台。他希望进一步深化“政校企”三方合作,协同探索育人新模式,构筑合作新生态,实现高校与产业发展共生共长;进一步用好“徽派古建筑”平台资源,协同打造传统文化研究、传承、创新高地。(完)
陕西杨凌6月9日电 (阿琳娜 王学锋)“元狩三年秋……遣谒者劝有水灾郡种宿麦。”“大中祥符八年八月……诏京兆、河中府、陕、同、华、虢等州贷贫民麦种。”“洪武六年六月壬午,盱眙献瑞麦,荐宗庙。”……这些散落于史料中的“麦之墨痕”,不仅记录着麦的荣枯与收获,更承载着中华民族与土地血脉相连的“生存密码”。那么,历代文献中有关麦作的内容有什么?它们又是怎样折射出中华农耕文明生生不息的动人故事?
向海而生、因海而兴,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中国是海洋大国,海洋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地方到中央,习近平同志始终重视海洋事业,多次对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作出重要指示:在福州工作时,提出建设“海上福州”战略构想;到福建省后提出“海洋强省”战略;再后来到中央工作以后,提出建设海洋强国。